专访 – 与香港潜摄大赛评审David Sir对谈

posted in: Interview, 文章 | 0

渔农自然护理署和香港潜水总会于2019年5月至9月期间合办:香港潜摄大赛2019,以宣传香港美丽的海洋生态及海洋生物,并加强公衆对海洋环境保育的意识。

Text | 渔农自然护理署
Photo | David Hsiung

David Sir手上的正是他的第一部水下相机,这部相机帮他拍摄过很多水下精彩境头,他因此对它特别珍而重之

 

“香港”跟“潜摄”(潜水摄影),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完全不相干的事 – 香港是金融中心、水泥森林,虽然香港是以渔港起家,但跟潜摄天堂的美誉似乎一点关係也拉不上。然而,对于David Sir(Mr. David Hsiung)来说,香港正是他在过去六十多年来乐此不疲的潜水及摄影胜地。

David Sir于香港举办的第一届水下摄影比赛中勇夺“1968-1969年度水下摄影师”

为甚麽你会爱上潜摄?自何时开始有了这项兴趣?

David Sir: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就对海洋充满好奇,因此经常跟朋友出海,最初主要以出海打鱼作为其中一个活动。当时除了出海打鱼外,我也相当喜欢摄影可说是相当喜欢。有一天,突然有一个为何不试试在水下摄影的念头,自此慢慢开始了水底摄影的路。那个时候大约是50年代,我那时候才十几来岁。

可以和我说分享六十多年前的香港,潜摄是怎麽一回事呢?

David Sir:在那个时候做潜摄的人很少很少,一来潜水并不像现在般大众代,而且投资于潜摄的时间及金钱也不少,所以潜摄一点也不流行,可以说是十分小众的活动。我第一台的潜水摄影机是一台全天侯摄影机,也是我花了很多时间才存够钱买回来的,对我来说相当有意义,直到现在我仍然保留着这台相机。这台相机帮我拍下了很多香港的海底世界,很多香港市民第一次从电视及杂誌等不同渠道观看到香港海底之美。对我而言,这或许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吧!将海底世界呈现给更广大民众的想法令我更醉心于水下摄影。后来到60年代时,当时的香港潜水总会在香港首次举办水下摄影比赛、推广水下摄影。很荣幸地,当年我成为当年第一届潜摄大赛的「年度水下摄影师」。

你在香港进行潜摄好几十年,你认为香港潜摄的环境及水下世界如何?

David Sir的水下摄影作品,在几十年前已经转载于不同的出版物,与更多人分享香港美丽的海洋生态

David Sir:很多无论在香港或者海外的潜摄朋友或多或少都觉得香港的水质溷浊、生物稀少、环境单调,不值得花时间去探索。然而我认为这是十分片面的看法及理解。香港水域由东至西, 海水盐度不同。而且每年不同的时间都有不同的水流由台湾、海南及吕宋海峡来港,每每在香港东面水域会拥有十米以上的水下能见度。香港虽然面积不大,但有着200多个岛屿,在香港更可找到超过80种石珊瑚、300多种珊瑚鱼。过去由于过度捕鱼、污染等因素,海洋生物减少了。但近年香港海洋生态有着復甦的迹象,令潜摄的题材亦愈趋丰富。

近年在香港似乎有愈来愈多朋友加入潜摄的行列,你对这个有什麽看法?

David Sir:多些人带着镜头到水下捕捉各种海洋生物的美态,当然是一件好事,好让更多人停下来欣赏我们香港的海洋生态。但潜摄同时,安全也相当重要。可能我年纪大了,累积了许多潜水经验,加上不时听到潜水员在潜水时遇到各种不同的危险状况,因此我潜水时特别着重安全。在香港潜水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欺山莫欺水!潜水时不时会有船隻在潜点附近开过,有时海面上亦有暗涌而潜水员不自知。因此我早年就设计及製作了一种供潜水员在不同环境下都可应用的充气浮水标。我每次潜水总会带一大一小的自家浮水标落水。当然,潜摄时一定要有潜伴,以策安全。

——–

David Sir很喜爱自己设计的充气浮水标,上面印着的句子:Dive Safe Dive Longer,就是David Sir 对广大潜摄朋友的祝愿及提醒

 

人生70古来稀。对于人称David Sir、熊 Sir既熊秉宽来说,近80年的岁月或许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对潜水及摄影的热情却无丝毫的退减。现在,他仍然会每星期到香港不同地方,探索及记录一幕幕精彩壮丽的海底世界。

渔农自然护理署及香港潜水总会现正举办:香港潜摄大赛2019,希冀透过比赛以鼓励更多潜摄爱好者一起探索及记录香港的海洋生态。并透过展示优秀作品,将保育海洋环境的讯息带给更多香港人民。主办单位诚意邀请潜摄爱好者参加香港潜摄大赛,将香港的海洋美态呈现予更多朋友,为宣传保护海洋出一分力!你可以到以下网页了解更多“香港潜摄大赛2019”的资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mar/con_mar_edu/photo_com_2019.html